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传输速度和处理器效能的快速提高,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了Web3.0时代。现在的万维网是越显智能化了,你几乎能在网上做任何事情,而且往往网络能够自动根据你的习惯从而提供以个性化的服务。这在搜索引擎上显得尤为明显。

还记得著名发明家和作家Ray Kurzweil 于2006年在《重新发明人类》一文中预言,人工智能“在21世纪40年代之前将大大超过生物智能”,并导致“世界上的生物物体和机械物体,或现实生活及虚拟现实之间并无区别。”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有可能吗?本人曾经跟别人做过探讨,但几乎没人相信,甚至是不少人是出于极端抵制的状态。

这里,本人将分析一下,人工智能超越生物智能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在何种情况下才能断定人工智能超越了生物智能。目前而言,我们人类之所以比电脑伟大,在于电脑的一切性能都是我们人类赋予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可以通过编程来让电脑根据我们的需要来运作,更重要的是,看上去似乎无论电脑性能多么良好,他始终存在着不依靠我们人类便无法完成的事情,例如电脑无法识别数字图片中的建筑物,无法判断我们人类的内心感情等等。因为这些按照哲学的观点,这些都是先验的,非逻辑性的。而电脑并不擅长处理非逻辑性问题。

我们今天所用的电脑是诺依曼发明的,每个数据片断都拥有一个独特的地址,而编程的实质就在于通过一系列指令完成到规定地址找到数据片断并加以某种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完全取决于对这里,那里和何时何地的正确定义。

这就意味着电脑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局限:只能为编程者所能问到的问题提供答案,它完全依赖于编程者发出的指令,因此只能执行编程者能为之想到并能写出指令的任务。(这里要注意一下)

但是,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些问题不存在编程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有些问题,你永远也无法通过电脑编程得出答案。。。。

然而,这也同时意味着,一旦电脑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人工智能超越生物智能被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脑(人工智能)是永远不可能超过生物智能的。

但请等等,为什么那些万能的编程者无法通过编程解决一些一般人看一眼就能解决的问题呢?

这是因为,那些有生命的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与电脑非常不同,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为还没被问到或至少没有被精确地问到的问题考虑并得到答案。你会发现,在现实中往往是找到答案比定义问题更容易。例如:画只类似猪的东西很容易,但要你描述怎么是一个东西十分想猪就比较困难了。小孩子随意而得,得问题则意味着得答案,而非倒过来。

这就有点像中国中医一样,只要这药管用,管他个化学成分是个啥,而使我们如此聪明的原因在于,我们大脑从来在不知道提问是什么的情况之下,一直在提供答案。它们在感知,而非计算!

因此,如果我们彻底接受并放弃用计算性的,逻辑性的编程来解决涉及感知的,先验的,非逻辑问题的想法时,我们将得到一个崭新的思路。

如果要让电脑至少能模拟那种智能的话,我们就要允许它不应受限于明确的,严格定义的指令。他需要失去机器特性,活出自我(这听起来也许搞笑,但确实是这样)。

也许你会想:“这怎么可能,这样还是电脑吗”。

是的,还是电脑,但我们最好给它加一个可爱的前缀:万维电脑。

很早之前,电脑科学家就开始为互联网设计一种新的语言,据说它会使语言变成表达和交换智慧的更先进得多的介质。今天的程序员在设计网页时,只能通过有限的选择来描述文字,图像和其他内容,即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来进行简单的网页设计。但这种新的语言将使编程者可以用标记来描述目标(如文字和图片)的含义,以及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例如:对一个人的性命可以用标记附上有关他的地址,工作,爱好,憎恶等信息;而对产品的名称则可以附上产品的价格,原料,原产地等等。

因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国际万维网会议上一直弥漫的说法:“网络只会变得更具有革命性。20年后,我们将认为目前的阶段为胚胎期。”

然而,这里由存在一个问题,用标记来描述目标的话,那么这和一般的文本备注有什么区别呢。呵呵。好问题。

我想,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备注是给人读的,而标记是给电脑读的。此外,备注往往是人有意添加的,而标记是电脑自动添加的。这意味着,通过“阅读”文字标记,电脑对目标的判断能力将大大增强。

但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就这样能超越生物智能,因为通过这仍然存在着对文本的标记的定义。电脑仍面对着判断非逻辑性的标记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问题。

但假如,互联网本身成为一个电脑时,即互联网成为万维电脑时,情况又如何呢? 我们电脑对数据的存储已不再依靠于诺依曼设计的矩阵元件,而是拥有了一大推目前仍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据,它们浮动于无界之“云”,并采用大脑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分析数据的话,那么这就不存在定义问题的困境了。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在Google上市之前,其公司创始人拉里·佩琦和瑟盖·布林接受过《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在采访快结束时,佩琦与布林谈出了自己心中最深处的野心。他们表示,他们并不只是对完善自己的搜索引擎感兴趣。他们真正期望的是把自己的技术与人的大脑相结合。正如布林所说的:“你会希望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是自己能分辨什么是最要紧的和最正确的。解决方案不是限制你所收到的信息,最终你会希望把全世界的知识都与你的大脑直接相连。”而另一个创始人佩琦也重申过自己的目标,“终极的搜索引擎将像人一样聪明——或更聪明一些········对于我们来说,研究搜索就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一个方法。”

那么,搜索引擎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答案仍然存在于万维电脑(其中涉及云计算,物联网)里。

通过网络,机器与机器,人与人,甚至是人与机器都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智能将成为万维电脑的能力的一部分,和嵌入软件源代码或微芯片的智能一样。但我们上网时,我们将成为互联网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一种比喻,他使被超级链接的(网络)结构的一种反映,而这种结构从一开始就定义了互联网及我们对它的应用。

互联网以及所有与它连接的装置,不仅是一种对我们指令做出响应的被动机器,它是一种会思考的机器,尽管迄今为止还不成熟,但当我们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愿望时(其中包括用搜索引擎查询资料,甚至是与网络相连的输入法),它可以主动收集和分析我们的想法和愿望——我们做了什么,访问了什么网页,与谁交谈,上传了什么,下载了什么,点击了什么链接以及舍弃了什么链接。万维电脑通过汇集和存储海量的点滴智能,从而形成了“有关人类意愿的数据库”。在这里,万维电脑将成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而这些经验,都来自于我们。万维电脑将突破其自身的局限,日以继夜地成长,并终有一天超越生物智能。而借助万维电脑的力量,只要人机合一在生物科技上已具备条件,终极的搜索引擎将不再是梦想。

听起来不可思议,甚至是可怕的,对吧。对于本人也是这种感觉。然而就如比尔·盖茨在对此说法表示不安的同时也在对外界承认了这种人机合一的可能性,他在2005年新加坡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他相信人与电脑混合是不可避免的,即我们在可预计的将来就会实现数字处理器和软件增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同时宣布: ”我们将拥有那些能力。”什么能力不言而喻,我们暂且忽略微软2004年曾经获得的专利(用人体传输能力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但这意味着什么?引用一下2006年英国政府科学和创新部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人体将注定成为数据传输总线——从而导致”人体平台运算“的兴起”

这份调查报告的研究人员还有个很有趣的预计,Google公司创始人的梦想——人脑与互联网直接连接——可在2020年之前实现。那时我们将有可能看到“第一代实用的神经接口在人脑或动物大脑与神经与电脑或电脑网络之间,提供一种直接的联系。”在那时,我们将可“仅仅通过思考就与电脑直接产生互动。”它提供了“通过数字介质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的可能。”我们也将变成可编程的。

而当这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类是变得更聪明还是更笨?这见仁见智,但是无疑的是当电脑越来越聪明时,但我们面对的事物越来越复杂时,我们将越来越倾向于让电脑帮我们做出决定。技术乌托邦主义者可能认为这种对人类极限的突破将实现人类的完美。但对于像我这样大部分的人来说,这远非一个乌托邦式的场景,即使这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美梦,但实现者很可能不是人类自己,而是万能的电脑。悲剧? 喜剧?

蒸汽腾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自观尔腾!!

4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