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看到有 “呼吁关注男女厕位不均 女大学生占领男厕所”这样的新闻, 一群女大学生想通过“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让人们关注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同时政府应立法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
男女厕位不均,一方面是公厕设计的欠缺,另一方面则是男女先天生理的不同所造成的。
而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的第十四课,也正好从男女生理的不同来阐释人类的性爱,无疑这是有共同之处的。
性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性爱与人的关系,男性与女性生理上差别所带来的表现是什么呢?怎样的人才是具有性吸引力的呢? 纯粹同性恋的性取向的产生根源是什么?
关于课程的介绍我就不讲了,可以点击这里看看。
以下是在线观看:
笔记提炼: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关于性爱的简述;
2.从理论视角和经验视角来讨论两性的区别;
3.关于性吸引的研究
4.性取向的起源
第一 关于性爱的简述
1、人们实际上没有在性爱上花费很多时间
据统计,美国人对性爱的重要性普遍评价很高,但人们每天花在性上的平均时间大概为四分三秒,这其实还包括了很多非直接的性行为,比如预演搭讪、调情、跳舞、抛媚眼、林荫大道散步等
2、性爱非常重要
实际上,人一生中所有事物都皆有性爱产生,包括婚姻,家庭,子女,侵略,竞赛等
PS:弗洛伊德有句名言——人的动机不外乎两点,性需求和渴望伟大。此言得之。
3、存在着无性生物
人类被粗略划分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事实一直是个进化谜团
4、我们如何看待自然选择
这里本人也很赞同Steve Pinker 在其著作“How the Mind Works”中写的,“自然并不指示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或者我们应该如何过我们的生活,在我适合生育的时候,我自愿不要孩子,把我的生物资源浪费在阅读写作,做研究、帮助朋友和学生,还有绕圈慢跑上,忽略了传播我的基因的严肃需求,根据进化论者的标准,我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但我很开心于这种方式。如果我的基因不喜欢这样,他们可以去跳湖。”
这也正是人类伟大的地方,非自然的事物并不意味着是错误的。
5、如何看待基因和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必然性
基因所造成的性向,往往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事实上,某物产生的原因与能推翻它的原因,在逻辑上是分离的,比如因为基因所带来的视力减退往往能通过镜片来解决,而文化环境上的导致的,如重男轻女,却很难改变。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个facebook 上传得比较火的视频,是关于精子和卵子如何结合的。
第二 从理论视角和经验视角来讨论两性的区别
1、性状上的差别
除了我们一般理解的生殖器之外,雄性动物只携带很小的生殖细胞而雌性则有很大的生殖细胞,前者只有精子,后者除了基因外,还有营养物质,保护罩以及其他东西,雄性往往体型更大,且更具攻击性
2、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
Robert Trivers的亲本投资理论来介绍两性的性状,亲本投资指的是任何提高后代存活率的投资,通过耗费父母的精力投资其他后代,雌性往往比雄性有更高的亲本投资,因为她要付出更大的生殖细胞,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生育后代。
单一的雄性的亲本投资相对较少,因此更倾向于与多个雌性进行交配,而雌性则不关心数量,目的是与适合的雄性交配,从而保证后代的存活率,因此所带来的是雄性更加竞争性,体型更大。
这里有个进化论的逻辑,生殖细胞大小的差异导致典型的亲本投资的差异,导致各种心理的生理机能的进化差异。
当然,自然界中也有亲本投资转换的情况,比如尖嘴鱼,雄性比雌性付出更多,而与此所带来的是,雌性体型更大,更具竞争性。
而推广到人类,不难理解男女的差异。此外,男性睾丸相对其身体比例要比黑猩猩小,但是比大猩猩和长臂猿大,这说明存在精子产生能力的中间级竞争。在人类进化史上,女性并非放荡滥交,但也不是完全一夫一妻制。
PS:如果引申到纯粹同性恋的话,我们可以说,男同性恋之间更容易发生性行为,也更容易传染性疾病。
3、男女的性选择
在匿名性行为的选择上,男性更加容易接受匿名性行为,而女性相对来说比较挑剔。这在理论和实验中已得到了验证。
第三 关于性吸引的研究
1、男女的选择对象标准的差异
除了都看重外貌和聪明善良之外,女性更侧重于权力和地位,非常看重伴侣是否愿意为孩子投资;而男性则更关注女性怀上孩子的能力。
2、怎么样的脸孔会有吸引力呢
研究表明是一张长相匀称的脸孔,因为任何畸形都是对平均值的偏离,如果你将所有脸孔综合起来,你会得到一张这样的完全没有瑕疵的面孔。
我照了一张图,以下都是各国通过电脑合成的长相匀称的脸
奇妙的是,宝宝也更喜欢看那些长相匀称的脸,这意味着我们对均衡的偏好,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
此外,女性在排卵期对脸相的偏好也会改变,她们会更喜欢年轻,健壮,甚至是热辣的男性。
3、社会因素对两性的影响
由于社会对男女的期望不同,所以男女往往会被区别对待。此外,性别的自我隔离也是一个方面,在成长过程中,男性自然将自己和其他男子归为一类,而女性也自然将自己与其他女子归为一类,这个周期取决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差异得到了增强,男性会越发具有竞争性,而女性的非攻击性行为也被不同程度地放大了。
PS:其实这里这里是否就可以以此来探究纯粹同性恋者的性取向的成因呢?
4、两性的其他不同
女性天生拥有同情心,而男性则相反,且更加暴力。
这也影响了两性的社交性
男性睾丸酮越多,社交性越差,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在社交上遇到的障碍更多,比如孤独症、
艾斯伯格综合症、行为障碍、精神病等。
第四 两性性取向的起源
在研究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女性对男性来说有性吸引力,而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六的男人对女人来说有性吸引力。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同性恋
如果我们利用上节课所学到的标准行为基因检测的方法,会发现纯粹同性恋的性取向多多少少有遗传的特性,但同时教养经验也对此有影响。
PS:还记得上节课所说的基因对个体的性格和智力影响相对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更大,但性取向貌似并是不这样,也许在标准行为基因检测中,同卵双胞胎的样本数量不足以得到一个很有力的结论。
幸运的是,在我宿舍里就有一个同性恋,他比较忌讳的是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女性,他觉得异性性行为比较“恶心”,具有同情心,但攻击性又比较强,社交性不强,这是否说明他在同性恋中属于“攻”的一方呢?值得探究一下。
假如针对同性恋群体来进行销售的话,在网络上可能更有效,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不同也让这个群体对那些比较新鲜的产品更有关注,之前有个同性恋网站,后来实现了电子商务的转移,而他们卖的正是一些很具有设计感的东西。这里个人比较好奇的是同性恋的购买力,现在知乎上问问看看吧。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