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中关于语言,视觉和记忆的,来源于耶鲁大学开发课程心理学导论的第七课。以下是我个人笔记,若有缺漏,恳请点出。

关于课程的介绍我就不讲了,可以点击这里看看。

以下是在线观看:

笔记提炼: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关于对上节课语言内容的问题回答补充,回顾;

2.关于动物语言的探究与争论;

3.关于人类感知的探究(棘手的难题与不真实的世界);

4.关于人类选择性记忆的探究(遗忘症的真相与记忆的秘密);

第一 关于对上节课语言内容的问题回答补充,回顾与存在争论;

针对同学提问的两点回答补充:

1.人对母语的偏好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针对这个问题,柯琳·麦克林克(Colleen Macrink)对婴儿认知这个问题做了专业的研究,通过针对新生儿的研究表明,自出生那一刻起,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比对其他语言强烈。

这表明还在子宫中孕育时就能察觉到母语的节奏并有所偏好。

2.关于上节课所提到的诉讼案件

这个案件围绕于那个罪犯是否应该为其口头表达所产生的误会而判刑。

从维基百科中得到的结果是,经审理,他的谋杀罪名成立,并于1957年就已经被处决了,但在1988年又被赦免。

回顾:请点击这里

其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的共性与不同方面,语言的特性与发展。

第二 关于动物语言的探究与争论

问题:动物是否也拥有某种语言,如果没有,它们能够学会吗?

长久以来的共识是非人类动物也拥有着自己的交流系统,如果“语言”代表一种广义的概念,即“交流”,那么动物也是拥有语言的,但如果“语言”代表的是一种更专业更狭义的概念,比如用汉语,英语,美国手语,西班牙语等,那么动物是没有拥有“语言”的。

动物的交流方式分为三种:

一是系列的有限的叫声,如黑长尾猴用有限的几种叫声来表达不同的警报;

二是连续的模拟信号,比如蜜蜂的舞蹈;

三是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比如鸟鸣。

但我们从上述的交流方式无法找到语音,语态,语法,组合系统或是任意命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动物没有“语言” 。

争议一:动物是否有能力学会“语言”?

教授认为许多科学家太过于轻信动物的能力了,但实际上动物能学到单词数量有限,且缺乏递归特征,这是否算是学会了“单词”呢?

争议二:为什么我们想要动物来学习人类的语言呢?

一般来说  我们不希求一个物种具有和其他物种进行交流的能力。教授认为,科学家之所以认为动物可以学习语言,是因为他们对语言有一些曲解。

很明显的曲解是:动物能学语言是因为它聪明。

但事实上动物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人类的小孩,如果有语言能力上的障碍,那么他再聪明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动物的聪明本身并不能说明,它们应当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另外一个明显的曲解是:在进化史上,猩猩是人类最近的近亲,所以他们很可能同样拥有人类的某些能力。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类和黑猩猩在很久以前便分离开来,已经分开了五百万年之久,这些时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能力。而且人类与黑猩猩有着明显的差别。

综上,教授认为这种试图让黑猩猩,长臂猿或是大猩猩学习诸如美国手语这样的人类语言,其实是在缘木求鱼,虽然好玩并没给我们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发现。

个人观点:教授说得很有道理,但所谓没有有价值的发现只是对于心理学家而言的,对于驯兽师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此外,这样的尝试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异种生物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教授认为更具意义的是对野生动物交流系统的研究,人类语言学这门学科,将构成人类语言的基础原则勾画了出来,如果尝试将这种语言学项目应用到研究野生动物的交流系统上,那么这种研究会极其有趣。

问题: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借此来了解他们有多聪明,如果它们足够的聪明,那么便能证明抽象思维并不需要借助语言便可实现;或者是假如了解到他们并不那么聪明这就说明或许他们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认知缺陷,从而表明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必要前提。

二是一旦你掌握了一门语言,这门语言的结构特性是否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所掌握的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这一说法通常被称作语言相对论,或是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假说,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则必须从探究不同语言说话者之间差异的研究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从同学的问题中得到的回答:

1.从样本统计上得出:女孩在语言学习方面要比男孩稍强一些,但是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遗传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

2.如果你是右利手,那么很可能你的语言功能由左脑负责。

3.相比于只学一门语言,同时学习多门语言是否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种说法从统计学上讲是不成立的。

第三 棘手的难题与不真实的世界

关于感知,注意和记忆的概述:

成功的感知涉及了关于世界的可靠的无意识猜想;

关于注意,我们要认识到我们会留意某些事物而忽略其它事物,而且绝大部分的事物我们并没注意到;

记忆的类型有很多种,而记忆的关键在于组织和理解,事实上某些记忆实际上是错误的, 不可信任的。

关于感知:

实际上,在科学家(主要代表人物,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术语的提出者)关于机器人的研究中,特别是关于制造能够确认与识别物体的机器的尝试已经彻底失败了。

我们要弄清人类是怎么看见东西的,并不能局限于成像的基础上,而是要探究这中间的过程,涉及到视网膜周围大量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会因某些特定刺激物而进行发放刺激,依靠一组组发放的信号,发放-不发放-发放-不发放(类似于电脑二进制),就可以感知到看到的事物。

神经细胞发出的信号可以被视为一个数组集合,我们必须搞清这些数字是如何转变成客体 ,人物,动作以及事件的,但讽刺的是视网膜是个二维平面,而我们要在这个二维平面的基础上延展出一个三维的立体世界,而这在数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啥呢?

对于任何二维平面图像,都存在着不定数额的,与之对应的三维图像。在数学上是无规律可循的。

而我们大脑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

我们拥有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无意识假设,我们的心理拥有某些关于事物如何存在的假设,这些假设让我们能够做出从二维数字到三维世界的能够做出有根据的猜测。

PS:关于这方面我已经写过相应的博文了,主要围绕于如何通过互联网,通过万维电脑来教机器人分析识别图像的可行性与未来展望:篇幅较长,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面。

万维电脑,人机合一,人类将会是可编程的吗?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些格式塔原则Gestalt Principles.(图片我自己找了一些,大家参考下吧)

邻近性(Proximity)

当你看到距离很近的两个物体时,人们多半不会去假设,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

如图:

alt

alt

alt

相似性(Similarity)

本可以看成无限多的物体,但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看做两种,只是根据其具有不同的条纹。

altalt

封闭性(Closure)

人们倾向于将封闭的图形看为单独的物体。

alt

alt

良好连续(Good continuation)

我们倾向于将以上图形看成两线相交而不是四线汇于中心。

 

共同命运(Common fate)

共同运动的物体会被看成是一个单一物体。

alt

整体性(Good form)

人们看物体在缺少其它信息的情况下,也会认为其为同一个物体。

深度(depth)

这里教授打了个比方,当学生看到教授的时候也会看到讲台,但正常情况上你会认为这个人在讲台边来回挪步,而不是一个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讲台的怪物。这是深度效应在潜意识中起作用。

alt

通常来说,我们的视网膜是二维平面,但却要用它来识别三维的世界,为什么我们能够做到呢?

答案是:通过线索或猜测,视觉系统会做出一些假定,但并不一定正确,而且事实上,在视觉错觉中即使这些假定就是错的,也能指导你以恰当准确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

我们可以拿“深度”为例:

如果我们离自己看到的事物距离不同,我们两只眼睛所看到的图像是不同的,我们必须使双眼汇聚在同一点上,才能看到相同的图像,如果我们看较远一点的事物,那么由于双眼相对位置不变,两眼看到的图像就基本一致了。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想到那么多,甚至我们从没有考虑过为何我们能察觉到物体离我们距离的远近,相反,我们会自动且无意识地根据双眼视差来估算该人到底相距有多远。并成功解决”对象重叠”的问题,即你知道被遮住其实是我站在讲台后面。

现在我自己根据教程从网上找了一些图片再来介绍下:

纹理梯度(texture gradient)

alt

我们如何确认彼物即此物,或者此物即此物,答案便是拥有纹理的物体会自己先露出来,因为纹理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缩小,逻辑上,这仍然是一个双突出的物体,而我们根据斑点的变化,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自然假定,之所以这些斑点会有规律地缩小,是因为它们随深度增加而缩小了。

经典错觉(Classic illusion)

其又称缪勒-莱耶错觉[即箭形错觉]

人们会觉得,从最上面的三个箭头,我们看,排在上面的和下面的会比中间的要短,但我们比较下面的三个箭头的长度,我们就知道这是个错觉。

潘佐错觉(Ponzo illusion)[即铁轨错觉]

人们会认为,上面的那条黄线比下面的更长,尽管实际不是这样。一个解释是,场景中其他的线段使你的视觉系统对距离作出猜测,然后你通过猜测大小来更正距离。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缪勒-莱耶错觉来解释,会根据距离这一线索假定,这条线段较远而这条较近,线索正是产生错觉现象的原因。由于线条透视的存在,平行线间的距离会缩小,如果上面的这条比下面的远,虽然你视网膜上占据空间是一样的,但这条会看起来长一些。

谢巴德旋转桌(Shepard tables)

alt

如果你去问别人,如果门较窄,那么哪一个桌子更容易通过呢?

也许他们会说左边那个,右边这个看起来厚重些,比较不易通过,而这个看起来更加狭长和轻薄。而实际上,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网友如果不信的话,那么就点击这里吧,虽然是英文的,但看图还是可以的哈。)

 

第四 遗忘症的真相与记忆的秘密

这一节主要是关于注意和记忆的。

关于遗忘症的区别

一种是关于自传体记忆的丧失,中文上我们也可以说是“回忆”

而另一种区别在于是否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即马特·达蒙遗忘症(Matt Damon amnesia)。患者会永远停留在”现在”这个状态,没有什么能影响他,感觉自己每时每刻都在重生。

这看上去不错,但是他似乎只拥有过去和现在,而没有未来。

记忆的基本区别:

大致而言,记忆可以分成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也可称之为工作记忆,还有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种感觉的残留,比如有一道闪电划过,你可能会看到后像(afterimage),这个后像就是你的感觉记忆,其中还包括了包括对声音的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顾名思义就是暂时的记忆,其与长期记忆区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长短。

在这里教授又提出了几种新的记忆: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implicit and explicit)

外显记忆就是你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比如说你问我做了什么,我会回忆一下然后说,我刚写了篇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的笔记。

内显记忆是无意识的,比如一个特定的字词,如何行走,如何骑自行车,你可能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仍能够做到它。

PS:这里内显记忆主要是由小脑来负责,基本上属于不经过大脑就能反应的东西。

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semantic memory and episodic memory)

语义记忆基本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忆,比如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等

而情景记忆是自传式的,即你的经历。比如我昨晚刚写完了一篇关于云计算和维基解密的文章

此外,关于记忆的过程还有编码  储存和提取(encoding storage and retrieval)

编码是在你为考试而复习,或是拥有一段经历时,使信息进入记忆的过程。

储存即为记忆的保持,提取即为将记忆取出。

此外,提取可以分为回忆和再认

回忆就是你将记忆中的信息重现

再认是当与过去有关的情景出现时,你能够认识的心理过程。

关于注意:

这里我们在谈谈感觉记忆,即信息的输入,下来是短时记忆,再下面是长时记忆,这就涉及了注意力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从感觉中,从你所听到的内容中获取记忆呢?

比如我正在对你们说话而你们正在听我讲话,这是怎么和另一系统联系起来的呢,是什么能决定了你会记住什么,忘掉什么,现在在你的身边发生着无数的事情,比如说你的凳子正在压挤你的屁股,但你不会去注意,更不会去记忆。否则大脑将因为过多的信息进入而“崩溃”。

PS:事实上有种病称为“潜在抑制症”,患者的大脑无时无刻都在输入信息,常人眼中一个蚂蚁对他来说,不仅是个有蚂蚁外表的生物,而且大脑还能自动衍生出其骨骼结构,甚至是蚂蚁蛋白质结构等,这样的人往往不是天才就是神经病。越狱里面的杰克,还有印象吧~

进入记忆的信息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种说法是  “注意决定”,而注意,大致上来说,就像是投映在经历中的聚光灯自动地聚焦在某个经历上,使之得以记忆。其具有的特点包括自动性,与排他式的集中性。

有种说法叫做”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

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在一点时,我们会忽视环境中其他的一些明显的事情,实际上,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注意到变化和未变的事物,通常是比较困难的。

这里有个丹·赛门斯(Dan Simons)的著名变化盲视实验。

实验中,他们会寻找一些从校园里走过的人,然后会有人走上去说,”对不起  先生  我迷路了,你能帮我指路吗。”把地图递给那个人,同意的人便开始看地图,然后两个建筑工人扶着门走过,建筑工人们会狠狠的撞到,这两个问路的人中间,然后混乱中主试换成了另一个人,所以当这两个人走开,被试站在那里,主试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人会注意到,除非是性别上的变化或者肤色的变化。

至于注意的自动性主要表现在即使对方事物是你不喜欢的甚至是讨厌的东西,你也很难做到不去注意他,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老男孩里面的主角王小帅被肖大宝脱裤子时,那些女同学低下头想避开但还是眼睛还是不自觉地盯着王小帅的裤裆看,这实际上在生活中很常见。

后话:呼~~~不愧是耶鲁大学的开放课程,一节课弄个笔记都要打上5300多字,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看错了大学师生对知识的严谨与不懈追求的态度。

欢迎大家拍砖留言。

原文地址:http://zqted.com/?p=1176

笔记整理不易,望转载下手留情,请注明:转载自观尔腾

23 Comments

  1. Pingback: “真实”的自然用户体验—未来趋势 | 观尔腾

  2.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个人笔记—心理学导论之现在与过去的意识:视觉(续前)与记忆 | 观尔腾

  3.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