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人一直在想到底是写笔记是英文的还是写中文的,但鉴于这个博客主要面向的是国人,也希望能和更多的人来探讨一些心理学问题,因此还是整理成主要是中文的笔记吧。
言归正传,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第四课讲的是关于行为主义方面的内容,蛮有启发性的,其课堂内容大概分为这几方面:
第一,解决上节课跳过的问题,即关于为何存在心理无意识现象;
第二,斯金纳关于行为主义的三个核心观点;
第三,行为主义的三个主要的学习原则;
第四,针对行为主义观点的批判。
ONE 我们为何会有无意识?(观点之一)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Paul Bloom教授讲到了弗洛伊德(Freud)关于无意识心理学现象的一些观点,(相关内容可以点击这里)这里他表示遗漏了一个关于”无意识为何会存在”的理论,内容如下:(英文可参考Why we would have an unconscious at all?(from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从一些心理学和生物学家的观点上表示,人之所以会产生无意识现象是因为人们必须欺骗自己。
生物界普遍存在着欺骗现象,包括黑猩猩遇敌时会竖起毛来让自己显得更强壮从而欺骗其他黑猩猩,蜥蜴决斗时会张开自己的腮来显得自己高大从而欺骗其他动物等等,那么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不断地利用自己的心理行为和动作来欺骗别人相信那些虚假的事情,让别人对我们的积极印象最大化(比如看起来聪明,美丽,诚实,强壮等)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我们进化出了很好的欺骗检测机制:不仅存在着要求我对你说谎的进化压力,而且存在辨别谎言的进化压力。
那么,这样才能成为一个高超的骗子呢?
答案是,利用无意识让自己对所说的谎言深信不疑。
而对于这个关于无意识的解释,便是某些动机和目标,尤其是那些邪恶的动机和目标,最好是无意识的,因为如果个体察觉不到,他们所拥有的动机和目标的话,这些动机和目标也就不会被他人识破。
评价:这个观点听起来比较扯淡,几乎就是虚无主义,而且它几乎不可证,只是充当个合理的假设罢了。此外,这无疑是对人类的信仰,思想的价值进行贬低甚至否定,换个角度来说,你可以说自己的信仰的存在就在于它能够欺骗自己然后让自己显得“高大点”,什么“真爱”,“友情”都是虚伪的?假如你坚信这个观点的话,你的世界将不再美好。
TWO 斯金纳关于行为主义的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强调学习的作用(The first is a strong emphasis on learning)
斯金纳派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你的知识,你的思想,你的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相反,人类具有无限的可塑造性。
这个观点可以很早追溯到约翰·华生(john Watson)对耶稣会所宣扬的一段著名鼓吹:“给我一个孩子,待他7岁之时,我会将他锻造成一个男人。”(Give me a child until the age of seven,and I’ll show you the man.)
改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只要给予合适的条件,我就可以把他们变成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乃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用去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Give me a dozen healthy infants,well-formed and my own specified world to bring them up and I’ll guarantee to take any one at random and train them to become any type of specialist I might select —doctor, lawyer, artist, merchant,chief, and yes, even beggar-man and thief,regardless of his talents, penchants, tendencies,abilities, vocations and race of his ancestors.)
华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然属性并不存在任何差异,人之所以不同源于他所出生和生长的环境。因此只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它能把婴儿培养成任何他们所想要的人。
第二,反心理主义(anti-mentalism)
这主要是针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斯金纳派行为主义认为,一切所谓的内在心理状态,如欲望,意愿,目标,情感等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其不可见而且定义模糊,因此不能划入严谨的科学范畴。
因此,斯金纳派行为主义希望建立一个纯应用的科学,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和表示客观实际的环境之类的概念来研究。
第三,生物种群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there were no interesting differences across species)
斯金纳派行为主义虽然可能承认人类可以做到一些鸽子,老鼠无法做到的事情,但他们也会说,“看,他们只是在一般性联系学习能力(general associative powers)上有所差异罢了。”甚至干脆只承认人类丰富的环境刺激而表示人类与老鼠没有差别。
这里斯金纳派行为主义者得出了一个研究方法,即假如人类与动物没有差别,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动物的学习行为过程从而来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
THREE 行为主义的三个主要的学习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习惯化(habituation)
在行为主义角度上来看,其被定义为最简单的学习形式,在学术上被描述为,由于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中而造成对该刺激反应倾向的降低。
习惯化的重要性在于其在适应机制上的有用,其可以让人注意到新鲜事物而保持对新鲜刺激的警惕,确认是否会造成伤害,并且在长时间浸入环境下习惯并适应。
因此,心理学家发展了应用习惯化来研究婴儿心理的不同。
第二个原则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在一个刺激(stimulus)和另一个刺激之间形成联结,最早由巴甫洛夫(Pavlov) 提出,其建立在一个关于狗唾液的研究上,并进一步通过区分两种条件左右,两种刺激反应来提过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无条件作用。(unconditioned)
无条件作用是指无条件刺激会引起无条件反应,即本能。
PS: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不用学习的行为,比如膝跳反应。
二,条件作用。(conditioned)
条件作用指的是在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另一种联结,比如通过狗长期练习而会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而不需真正地看到事物。
PS: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要通过学习来建立条件。
这里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强化尝试(reinforced trials)和非强化尝试(unreinforced trials)
强化尝试即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的时候,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些本能来学习。
非强化尝试即只是为了研究本能的尝试,只有非条件刺激。
而当条件反射出现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就会开始消失。如果消失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非条件尝试,那么就会出现自发恢复条件作用的的现象。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在于治疗,包括“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传统观点认为,经典条件不是一切的原因,其只是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联结罢了,两者同时出现时,经典条件作用的效果最强,其两种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相同的。
现代主流观点认为,经典条件作用只是准备阶段,它使得你对预示着即将发生之事的提示线索变得敏感,这使得你能够为即将发生的事件作好准备,你可以从中得到某些预测,最佳的时机莫过于作为信号的条件刺激出现在需要你做准备的非条件刺激之前,其还表明条件反应可能与非条件反应有所不同。
第三个原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以上又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斯金纳支持并大大发展了这个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探究某种学习行为与成功或失败程度之间的关系。它与经典条件作用的区别在于经典条件强调的是被动接受,而操作性条件作用指的是主动接受,根据效果的好坏来建立联系。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识处,皆为用进废退。
这种行为上的变化被称之为效果律,也就是说 :行为倾向随奖励而增加,随惩罚而减少。
斯金纳对其做了扩展,并延伸了正强化与负强化的概念,强化会导致人们行为反应概率的增加。其区别是:在正强化中你接受某种刺激,在负强化中你回避了某种厌恶刺激。
根据这个理论,行为主义者发明了“代金法”。他们用一种特定的类似于扑克筹码的奖励,来训练非人类动物,从而提高效率,降低训练难度。
在现实中,人类和动物并不总是不停的得到强化,但实际上强化则是根据不同的时程出现的,因此 在固定时程与变化时程之间,以及在比率与间隔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比率强化意思是间隔一定比例才给予奖励,比如你训练一只猪帮你拿报纸,从一次就奖励到每10次奖励一次,这就是一个比率的变化。
时间强化则是间隔一定时间才给予奖励,比如当你的狗连续作题1个小时你才奖励它。
固定与变化则是相对于是否根据固定时程给予奖励而言的,每五次就给予奖励,或者是变化的,有时候在第三次上给予奖励,有时候则在第七次上给予奖励。这个玩老虎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FOUR 针对行为主义观点的批判。
一 知识并非天生,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证据证明了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的存在,先天因素在人类以及其他动物身上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并不需要诸如欲望目标等概念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
人们发现,科学界例如物理与化学,都能通过研究人们无法看到的东西,内部机制和内部表征来解释复杂的行为。因此并不一定要纯应用的科学才能解释。
三 动物不一定需要强化和惩罚才能进行学习
早在斯金纳的时代就已经有证据表明,动物无需强化与惩罚也能进行学习,比如白鼠天生就有心理地图,其是用以理解外部世界的内在机制。这就与行为主义者所宣称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强化与惩罚而得到解释的观念截然相反。
四 这些机制适用于所有领域,以及所有物种
已经证实,每种物种确实拥有着某种应对世界的行为方式,刺激与反应并非一一对应。从加西亚效应我们可以得知,通常来说,人类和其他动物所患有的食物厌恶,是通过某种联系而形成的,加西亚效应是表明了,味道和恶心的感觉的并不会发生一般性的扩展。
最后耶鲁大学开放课程Paul Bloom教授推荐了乔姆斯基(Chomsky)的经典文章《言语行为述评》(Review of Verbal Behavior),本人也觉得不错,这里提供个中文PDF下载地址,下载请点这里,以及英文原版阅读,点这里。
可以将婴儿培养成任何人,很难想象啊,个人人为不可能,因为某些人某些方面确实毫无天赋,这个是无法改变的。
你看看后面,这已经证实是错误的了~
你是在国外上大学?
没有~以后就不一定了
我也准备看看这部分
我赞同他对人的可塑性的看法,很多人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在某一方面作出一定的成绩的,现实中之所以很多人一事无成,往往是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和先天的因素关系不大
有收获就好~
帮楼主补充一点儿, 课上提到关于电影Clockwork Orange的例子, 之后的提问, 我开始还有些迷惑,后来清楚了
unconditioned stimulus: The drug
unconditioned response: Nausea
conditioned stimulus: Violence
conditioned response: Nausea
谢谢你的补充!这里涉及到的是主动建立与被动建立的区别。
厉害,很有研究嘛
过奖了
看来你对这方面的文化比较关注
心理学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无论是不是搞这方面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情绪调整有帮助。我和我朋友遭遇同样的心情之后,我调整恢复的速度很快,当天就能调整过来。而我朋友就需要用上两三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来调整。这就是心理学的作用!
楼主看上去很强悍~
呵呵 还在看内容 不知道说什么
貌似很有趣。。。正在看。。。虽然不知道讲啥= =!
个人心理的永远也无法研究透彻的,我在想研究者本身就有了心理问题。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之儿童认知发展论 | 观尔腾
Pingback: 心理学导论之人类情感与理性(二)——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个人笔记 | 观尔腾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个人笔记—心理学导论之人类道德 | 观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