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日本人周游世界后,终于来到武汉。但不久,那辆陪伴他环游世界的氪金单车华丽丽地消失了。而不久,武汉有关部门就破案了。有网友感叹,长这么大,第一次听说自行车被盗还能怎么快破案的,可怜我之前被盗的自行车,一去即永别,两处茫茫皆不见。

有人说了,日本人丢的是车,咱们丢的是脸。这句话比较靠谱,但如果我仔细来斟酌的话,之前你丢车,警察那么多,谁会在乎一辆自行车呢?人人有责=人人无责,过去警察集体的道德失语。而现在日本人丢车了,那就不是一个警察的道德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某官员的道德问题,案子一拍,自然有倾巢而出的趋势。

但名古屋的某市长对咱们的义举并不感冒,居然声称南京大屠杀没发生过,之前改改教科书,之后索性公认宣称了。不管其有木有证据,或者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但这样公认宣称,的确有点挑战咱们的底线啊。

理论上,出征的日本士兵是否具备变成杀人魔的可能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下文中就可以找到。

而这一切,刚好可以从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的第15课——人类道德 中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为什么好人会做坏事,群体行为为什么比个人而言更容易二逼,人类行善的动力是什么?作恶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moral

关于课程的介绍我就不讲了,可以点击这里看看。

以下是在线观看:

笔记提炼: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主要包括:

1.人类的道德感

2.人类的道德判断

3.人类的道德行为

第一 人类的道德感

1、为什么动物会进化道德感

有两种答案,一个是亲缘选择,进化建立在基因的层面上,并导致了动物本身是利他主义的,利他主义是因为它们要保护有相同基因的其他动物,这和共享基因的比例程度相关

另外一个原因是合作,这是由于复杂的环境所产生的,我们思维进化了,进化到与他人合作的境况,从而克服克服囚徒困境、克服欺骗,并引发一系列的道德情绪,如内疚和气愤

2、如何理解个体天生道德感

同理心的存在 :其可以简单定义为一种我能在乎你的痛苦的感觉的能力,即使是婴儿,听到别人的哭声比听到自己的哭声后哭的更凶,这也不排除黑猩猩。

人的同理心有所差异:高同理心比低同理心而言,更可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部分精神病患者的先天同理心是损坏的。

内群体和外群体:人们更容易对相同群体的人报以同情,其实这个群体很容易建立,而让敌对的群体改变对彼此的看法的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更高级的目标。根据Sherif实验的逻辑,能把这星球上所有敌对国家和宗教都团结起来的,是外星人攻击。

第二 人类的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并不是同理心,而是类似于好或者坏的观念,比如某事是公平还是不公平。

道德判断有三个特征:

某人对某事必须承担义务;某人对做了或没做某事必须接受处罚;道德判断通常是无意识的。

3种不同的道德思考框架:

Shweder提出来的三种不同的道德观:1、关注个人的道德观,更侧重于个人的权力,平等,自由;2、关注团体的道德观,更侧重于责任,地位,等级制度;3、关注于神性的道德观,更侧重于纯洁、圣洁、原罪的观念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美国文化中更推崇自主的道德观,人权是被尊重的,只要没有人受伤,彼此自愿的行为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论证是有一些问题的,这里Haidt称为”道德错愕”(Moral dumbfounding),并用几个故事来阐明了这个问题:

1、朱莉和马克是兄妹,他们在大学暑假时一起去法国旅游,一天晚上他们单独待在海边的小木屋,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发生性行为,很有趣很好玩。于是朱莉服用了避孕药,马克用了安全套,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不会再做了,他们保守着这个夜晚的特别秘密。你怎么看待?

2、一只宠物狗在外面玩耍被车撞到了,有人把它拿回来,然后说  “狗狗死了,狗狗死了,晚饭吃什么。”于是他们把它煮了吃了,然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厕所有些脏,有一面美国国旗,于是他们用国旗来清理厕所。

3、有一个很寂寞的人从超市买了一只冻鸡,把它拿回家然后和它发生了性行为,然后把它煮了吃了。

PS:个人觉得以上行为有点恶心。

第三 人类的道德行为

1、米尔格拉姆(Milgram)关于人类大屠杀的研究

这里在之前的课有谈到过,实验设置有一个被试,他们以为他们在一个记忆游戏里教某个人,对方表现不好就电击,事实上他们教的这个被电击的人,也是实验的参与者,他会在电击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假装做出特定的反应,研究发现大多数人,会根据他人的指示,对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施加致命电击。

这个研究,主要探究人类多大程度的服从会引发种族大屠杀行为,其研究很大程度上他提供了让人做坏事所需的理想情境的绝好例证,它包括权威。

PS:更有价值的是,这个实验往往能够为我们日常真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供解释。

2、促使人作恶的两个动力

第一个作恶的动力是放弃自我,即使自己不再是个体,而是属于某集体的

当人们组成团队后表现会欠缺非常糟糕,二逼的事情容易发生,因为责任被扩散了

PS:这里可以引述到开头日本人丢车的那个例子,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很明确地讲述了群体的非理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人来负责后果,那么人们就更容易实施,即使是非道德行为。

这里教师谈到了一个求救的要点,即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如果要寻求帮助,一定要指定具体的某人,否则即使周围都是好人,也可能得不到帮助。而日本人丢车的这个责任通过公众媒体无形中其实就丢给了武汉相关部门的某领导,这样就起到了具体指定的作用。

当人们接受命令的时候,责任也被扩散了

这在二战纳粹屠杀中体现的很明显,最近名古屋的市长公然宣称木有南京大屠杀这件事,但实际上在服从高于一切的军旅环境中,士兵接受命令而作恶也是很有可能的。

当人们匿名做事的时候,责任也降低了

在许多暴力行动中,参战人士会把脸涂花或戴面具,这其中也有心理解放效应,比如侩子手往往都带着面罩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个作恶的动力是作恶对象不再是个体

每个人都有心理距离或物理距离,当人被以“货”或者低等生物来看待时,那么”谋杀”就被看成“消灭”,其中幽默在诋毁和贬低他人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人权宣言中写道  “每人都有姓名权”,当你剥夺某人的名字,那么他就变得不重要了,而对他做坏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而如果能够使人对其他人产生厌恶感,那么就这种厌恶机制使人非人化,使杀虐更心安理得。

3、使人行善的两个动力

第一个行善的形成取决于人与人相互关联的程度

相互依赖使之建立了一种道德联系,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的”金色拱门防止冲突理论” “Golden Arches Theory of Human Conflict” 指出两个都有麦当劳的国家不会交战,因为麦当劳推动了全球互相依赖。

第二个行善的形成取决于人与人的接触情况

一个更广泛的说法是“接触假说”(The Contact Hypothesis),人与人间的简单接触,尤其是当你们处于同样的身份地位,有同样的目标,有社会支持使你更喜爱别人。

PS:根据如上,这里有个语言心理学上的技巧,我们可以联系意见熟悉的事物,并提出一件新事物,使之与那熟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相吻合,比方如果我想要你对胎儿有道德关怀,我会把他描述成未出生的孩子;如果我想要你关心动物,我会把它描述成人类;如果我想为你们所有人着想,并与你们建立更深的联系,我不会把你们描述成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你们是我的兄弟姐妹,这在政治上的家庭隐喻也有关系。

而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也有利于促进不同的人的团结和认同,比如乔布斯在产品发布会上,往往会引入一个共同的敌人,之前的IBM,后来的索尼,都是引入打击的对象,这除了起到贬他扬己的作用,也能够更有效地把群众拉近apple的统一战线。

2 Comments

  1.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个人笔记—心理学导论之人类社会属性Part 1 | 观尔腾

  2.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