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合肥的周岩因为拒绝某人的求爱而惨遭毁容,不少人把事件上升为对官二代群体的不满,但这里我更倾向于探讨那个陶某的作案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陶某的行为已经可以说明其具有精神疾病,也可以说是人格障碍。

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病呢?得了精神病又应该怎么治疗呢?

希望这节课——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18课之精神疾病,能够给大家对精神疾病的了解有所帮助。

关于课程的介绍我就不讲了,可以点击这里看看。

yiyu

以下是在线观看:

这节课不是由Paul Bloom来讲述,而是由其心理学研究院的院长Susan Nolen Hoeksema来讲,据Paul介绍,其实世界级的现代临床心理学家,但个人感觉,其讲课方面似乎不是很擅长,也许时间不够吧。

笔记提炼:(关于人类精神的内容分为两节课来讨论)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心理学上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否正常

2.人类的情感障碍

3.情感障碍的主要理论和主要治疗方法

第一 心理学上如何界定一个人是否正常

1、目前没有任何生物检测的方法,而用行为判断标准来进行

这里有三个标准:

社会准则(举个例,比如穆斯林妇女要戴面纱,否则就不是正常的)

特定人物的某些特征(举个例,比如性别,女性如果做出一些一般是男性做的行为,由于刻板印象,也不会被看做是正常的)

情景(举个例,当你在中东的时候,你显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伤害,那是正常的,但如果你在治安良好的华侨城,总是小心翼翼,疑神疑鬼的话,那么就不正常了)

2、心理不正常的3D表现

Distress 痛苦 这里包括两个,一个是自我感到痛苦,另外一个是让他人感到痛苦而自己没有感觉(如引头的那个陶某,就有同理心缺失的嫌疑)

Dysfunction 机能失调 无法正常生活 比如失眠等等

Deviane 异常 指行为,感觉不正常

更多诊断资料请看《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r DSN)

第二 人类的情感障碍

众多情感障碍中,主要的一种是抑郁症

其分为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后者指的是抑郁症与狂躁症的反复发作

资料统计,大概四分之一的女性,13%的男性曾经患过抑郁症

1、单相抑郁症的表现标准:

1、在日常生活中,常陷入悲伤,兴趣减弱,快乐减少

2、出现严重的体重和食欲的变化

3、失眠或嗜睡症

4、精神运动性阻滞(行动反应缓慢)或焦虑症(狂躁不安)

5、感觉自己无用,过分的自责

6、注意力下降,缺乏判断力

这里要注意的是普通沮丧和抑郁症的并没有界限,但抑郁症一般都会持续上述症状两周以上,一般人的周期是六个月,且会有人强迫自己恢复正常的现象

PS:正是因为人会可以去强迫自己恢复正常,所以说起普通沮丧和抑郁症是没有界限的,我们是否在社交媒体上也能发掘出谁患有抑郁症呢? 以微博为例,一个方法是,说不上特别目的,经常性转发那些类似治愈系语言,和自我感很强的微博,分享自己快乐微博的极少,很少去评论他人,或关注他人等等

2、双相障碍

其包括了单相抑郁症症状和周期,以及相反的周期(狂躁症)

其相反周期(长期兴奋开朗或易怒,至少一周)的表现形式:

1、膨胀的自我评价

2、睡眠需求减少

3、健谈和极具紧迫感

4、容易分心,具有目标导向行为,以巨大的热情来追寻梦想

5、冒险而愉快的行为活动,如任意性行为,吸毒等

以上行为如果超过3种,即为狂躁症的表现,其特征是具有连续性,失去与世界的联系,自认为自己是救世主

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而伟大的艺术家和CEO往往能调整并利用这个特点,疏导轻度抑郁和轻度狂躁的反复周期,从而来有效地实现一些事情。

PS:无疑乔布斯就是这种类型,也许是印度的禅众使之得到疏导自我的能力。

3、抑郁症的发病年龄

其高峰在15-24,35-40岁这个阶段,而80-85岁这个阶段患病率很低,原因可能包括年代的转移和身体健康的需要等等

而女性在13岁之前和男性发病率基本持平,但在之后开始迅速上升,到20岁之后,其发病率大概在男性的两倍左右

第二 情感障碍的主要理论和主要治疗方法

1、生物学理论与治疗

①利用生物行为遗传学的实验,同卵双胞胎,如果其中一方患病,则另外一位患病的几率会大于60% 而异卵双胞胎相应的患病几率为12%左右,隔代遗传的患病率为2%,只比表兄弟兄妹之间相同患病率1%高一个百分比抑郁药

②从患者的大脑分析,会发现其神经地质和血清素不足,此外,如果分析血清素传递基因的话,那么基本上可以预测其在压力上患病的概率

③如果人的前额皮层(与人的问题解决和目标导向行为相关);杏仁核(与人的情感信息处理能力有关);海马(与记忆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有关);前扣带皮层(与人处理悲痛和压力的能力有关,失眠)出现不规则或功能絮乱等问题的话,也会导致人患精神疾病

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抗抑郁剂;选择性复合胺和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等等,但实验表明,单纯依靠药物,停止药物后复发的概率为80%

2、认知行为理论与治疗

根据阿朗·贝克(Aarib Beck)的抑郁负面认知理论基础(Negative Cognitive Theory of Depression)

人们患抑郁症等疾病是存在着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负面认知组合,即特定的认知缺失和偏见,“全是或全无界定”,“情绪推理”,“个体化”等负面内部归因。

其治疗主要是通过挑战其负面信念的真正价值,并配合其更积极地改变环境,实验证明其于药物一样有效,而且复发率更低。

3、人际理论与治疗人际抑郁

其主要是根据人的烦恼绝大多数来源于人际关系,因此通过实现建立“预先处理”机制,通过改变人的人际关系来实现治疗。

(后面有点简略了,因为课堂时间有点紧了嘛)

PS:这里分享一个方法,应该也是认知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回忆让自己心里难受的情景,放松自己,让潜意识带领去找其童年的根源,这样更有可能挑战成功其负面信念,怎么挑战呢?这里有个看似自虐的方法,即将自己尽可能地陷入那种最让自己难受的情景中,并适应它,注意时间不要太长,最好旁边有人提醒你“出来”,醒来后,你会发现不过如此,之后遇到相似情景,你就不会那么难受了。本人试过,有效,另外,但你陷入狂躁中时候,不妨听一下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每分钟约60拍,与我们人类的脉搏与呼吸频率大致相同,使之在这一节拍上趋于中和与稳定。巴洛克音乐的低振幅、低频率又可以诱发增强大脑中的α波,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心灵轻松宁静愉悦。

One Comment

  1.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