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会召开,各个代表纷纷提案,直击民生问题,体制问题的有之,无关痛痒的提案有之,但我真心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利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提案。
本节课是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的之后一节课,幸福是什么?为什么人会幸福?相信本节课能从心理学理论上给人以启示。
幸福的人总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课程介绍可点击这里
以下是在线观看:
笔记提炼:
1、续上节课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关内容
2、关于“幸福”的理论
3、教授的课程总结
第一 续上节课精神疾病治疗的相关内容
① 根据实验观察和临床治疗情况,如何判断精神疾病治疗是否有效呢?
总体而言,精神疾病的治疗,如认知行为学治疗、药物治疗、人际关系学治疗,都是有效果的,但是在实验中,根据统计学的理论,人们的反馈可能是回归平均值造成的统计产物,即人们的反馈会趋向平衡。比如今天你感觉不好,但是明天你很可能就会心情变好,这是从不好到平均值的回归,所以在询问病人是否病情好转时,病人往往会说比上次有所好转,而实际情况是,上次的情况太烂了,而这次只是恢复平时而已,所以很难说是治疗的效果。
如何解决:通过对照组,即随机引入没有接受治疗的人作为一组,然后再来比较病情。结果证明两个字,有效。
但是要对症下药:
焦虑症、单向抑郁症:认知行为学+抗抑郁药治疗都行
精神分裂、双相障碍症:认知行为学效果不大,用抗抑郁药
②由于治疗师群体存在巨大个体水平差异,但是治疗总体上还是有效的,主要因为两个因素
病人获得了治疗师的支持,得到了社交上的满足;
病人自己产生了治愈的希望,产生了自证预言
第二 关于“幸福”的理论
推荐给大家一首歌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听着都觉得很幸福吧~
①教授推荐的书目
马丁·塞里格曼(Marty Seligman)写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
Nette 的《耐特尔的幸福》;丹·吉尔伯写的《撞上快乐》Stumbing on Happiness
②几个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总觉得啥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因此人们普遍幸福
不同国家幸福度的比较:最幸福,瑞士,最不幸,保加利亚
而男女整体而言,即使女性比较容易得抑郁症,但是男性普遍幸福感并不强
但是幸福感问卷有木有效果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人很容易根据当天的情况来考虑自己是否幸福,比如拾到一毛钱,天气情况等等,但我们可以通过即时的随机电话询问来提高其可信度。
③幸福是什么?
定义上很难回答,但是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答,怎么我们可以说幸福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状态,是需求被满足的信号
④关于幸福的三个重要结论
一、个人幸福感固定不变,部分是因为遗传,部分是因为我们会很快习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有关的几个事实:高位截瘫病人的幸福感在未残疾前和残疾后是一样的;人中了乐透彩后,其幸福感不变甚至变得更糟
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提出“幸福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t)理论中提出
人们难以意识到特定事件的日常无关性,幸福感没有持续效应,拥有不是幸福的关键
人们会很快适应情况,除非那种情况能引起身体长时间的不适,或者能持续的作用在能引发人幸福的领域(如整容或丰胸)
如何克服幸福感的“快乐水车”
1、永远都尝试不同的事物来刺激自己
2、放弃追求刺激,而寻找更实质的东西,比如长期的计划等
在一个集体中,人们更愿意比其他人高的薪水,即使这个薪水比社会上其他人低,俗语:人比人,吓死人
三、幸福感很大程度与结果相关
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通过一个实验,A与B同样接受牙科手术,但是A是整个过程都很痛,持续1小时,而B是整个过程也很痛,持续1小时,然后接下来的十分钟内,B会感觉没那么痛。
人不会对快乐或痛苦进行累计,而更多感觉取决于结果,因此即使逻辑上B痛的更久,但是B对整个过程的感觉要比A 要好。
PS:这个在组织活动或者是结题报告,演讲的时候非常重要,如果想让一个不好的活动给人一个好的印象,那么就好好把握最后的那段时间吧。
第三 教授的课程总结
①大脑是精神的来源,如何解释大脑的运作,非基因决定的人的特质是如何被后天因素影响的,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有些人不受影响,这一切在心理学领域都是一个迷,让人兴奋,未来将被我们一一揭开。
②我们的信仰、情绪、决断能力,甚至连是非观都能通过系统的,可验证的科学假设来解释,这些并不是不可探知的。
PS:很明显,在整个课程中,老师一直都在以上述结论作为前提来介绍心理学的整个概貌,很有启发作用,20节课,20篇课程笔记,着实让我受益匪浅,这个我觉得有必要另外就此写一篇博文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所得。
Pingback: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心理学导论(资料整理第一课) | 观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