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尔腾有感
沉浸式的设计体验让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时间流逝很快,晓文说一个小半小时过去了,我竟浑然不觉,太过投入的缘故,感谢@一只豆 让不少人都玩得很爽。
对我来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有以下两点:
一、以情动人,以利诱人。建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小岛,这是一个听上去很理想主义的东西,很难落地,但既然是要表达出最想表达的东西,那么自然要上台讲这个,同时自我感觉,真正讲这个的时候风格反而收敛了,太多想说,反而说不出来了,事后别人也说我停留在虚的,实的很少讲,但只对于这种难以理解的“理想”,光是以情动人是不够的,讲点实的,才能让别人看到这个计划成型的可能性。信念很重要,信心更重要。
二、创意的诞生,方法很重要。团队中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接收的信道其实并不宽,没有充分利用好即时贴,这可能与站着讨论有关系,但站着讨论的话,反而容易让人进入状态,个人看来,就现实情况来看,跪着是最有效的方式。即时贴虽然方便,但如果缺乏注意力的引导,那么仍然是碎片,此外,每个人的记录风格不同,即时贴在信息反馈上的容易出现误差,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碎片信息格式帮助理解呢?
关于如何利用好即时贴的一些看法:
1、在大白纸上划好信息类别建立第一维度:大类别:why how what,而每个大类别中再根据讨论的内容再划分小类别,从而引导注意力,尽可能防止发散过度,
2、通过即时贴不同的颜色来建立第二维度,主要是区别发言人
3、通过即时贴折叠—未折叠,建立第三维度,主要是区分待讨论或已讨论,以及其他用于非此即彼的标志
今天收获了一套团队讨论的方法,下次尝试在协会团队讨论的时候引入这套方法,发乎于情,止乎于礼,这个“止”的确很难把握,但如何有效推动团队讨论的进程,还要向@一只豆 多多请教才是。
作为一个旁观者和没看过恐怖片的童鞋,小小文的看法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经允许,小小文有感也一同发表在本博客。
小小文有感
这是今天豆老师演讲的题目,去听演讲之前主要是被题目吸引,但是也觉得会是跟平时的那些演讲一样,就是从头听到尾然后就感觉很多知识塞进去了然后头晕晕的回家了。但是今天居然很有收获,我想原因就在于体验,真正的参与其中确实得到的体会更深。
我原本对题目很不解很好奇,也直到讲座结束才对这个题目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很重要,每个人都渴望被接受被理解,但是一个团队要成功需要的是一个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那就需要我们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恰当的接受别人的观点,最后就有大家共同的认同的那一部分。虽然我看上去理解了,但是说实话,真正试起来是有难度的,就比如我们组,讨论中大家都特别急于让别人知道自己看过的那个经典的恐怖片那个经典的情节那些令人恐怖的元素,以至于会在激烈的讨论中听到其他人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觉得这个不恐怖”“我觉得这剧情很老套”等等之类,以至于我们前面五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子浪费。
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可能是因为人多了小组也多了,如果豆老师真的能把过程录下来再对其进行分析,那对我们小组里面的每个人都是十分难得而且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自己。
我是因为对人类恐怖的根源感兴趣才选择的这个组,但是其实我从不看恐怖片。讨论从一开始就是大家从恐怖元素汇集想法。说到恐怖元素,很多啦,比如镜子,就只要说镜子,对于从不看恐怖片的我来说就已经感到很恐怖,但是我记得当时有人提到人体解剖,我手都凉掉了,旁边经常看恐怖片的大哥很淡定的说我觉得一点都不恐怖~~我的天啊!!!所以啊,恐怖根本不在于载体。就如豆老师说的,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一个伟大的主题,恐怖电影也是,不要单纯为了恐怖而去做这个东西,那根本没意义。
我最抱歉的一点就是我们最后的成果我基本没帮到忙,基本讨论过程就没发过言,其实不是因为我不屑于去参与,只是会感觉一开始大家都好多恐怖片经历要表达,而我是一片空白,所以不说话,到后来发现讨论的只是怎么做一部恐怖片而不是对恐怖本源的探讨,我害怕我的观点(我总觉得应该先挖掘所有人,不论哪一国,大家都普遍恐惧的东西,在上升到人们那种缺乏安全感的内心,对于人的本源的迷茫,但是我也其实也不是很清楚,呵呵)一出来会影响整个讨论的方向,所以也是不说话。算不算止乎礼呢?额~~·应该不算吧,其实我并没有处理好我在这个团队里的关系,经常在他们几个大爷们慷慨成词的时候我跳出整个讨论在想这个人有多么渴望表达自己,那个人老提文革老提政治他是不是受到了什么阶级迫害阶级打击啊?这个人说的虽然不多但是他的话大家都很接受到底是因为内容呢还是形式呢?但是比较惨的是我发现我一跳出来就回不去了,不知道讨论要我干什么了。。。呜呜~~
豆老师对其他组的分析给我感触特别深,比如说产品要真正落到实处,开开心心什么的都是廉价的,要把核心理念当祖宗一样供起来。因为核心理念对一个设计很重要。大家都在天马行空,每个人都有区别,理解因而有差异。就像你要做一个简单的东西,什么是简单呢?就是纯粹的简单,大家都认可的简单。所以这些形容词本身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不清楚或者可以说没有想过。
老师最后提到说所谓的创意都是有迹可循的,商业学习也是有模式的,即便是大家经常用的泛滥到不行的创新一词其实也是有其严格的逻辑的。我感悟到的就是“创新无涯,方法是岸”,方法论对于做设计的人来说同样很重要,真正去了解,你会很惊讶,你会很开心。真是想想都兴奋哈。好啦,就这么多先吧。